7月24日配资盘网,在吴明国位于綦江区打通镇农贸市场的临时住处,綦江区应急管理局和打通镇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大米、食用油等应急物资搬到屋内。
“从转移到现在,不仅物资送得及时,还打电话问候,心里踏实些了。”吴明国说。
吴明国是不久前因打通镇天星村1组滑坡险情被紧急转移的村民之一。7月9日,綦江区遭遇今年首场区域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196毫米,降雨引发包括打通镇天星村1组上彭家山在内的10起边坡、危岩垮塌等地质灾害。
在灾害发生前,气象、应急等部门多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示,并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电话、短信等方式叫醒叫应各防灾责任人。防灾责任人及时响应,全面开展边坡、危岩等地灾隐患巡查排查,发现吴明国所住房屋有变形迹象,便对受威胁的4户18人实施紧急转移。
受暴雨影响,7月22日凌晨,天星村1组再次发生滑坡灾害,泥土石块混杂形成滑坡带,部分房屋地基裸露,得益于前期人员已全部撤离,没有出现伤亡。
7月24日,在天星村1组上彭家山滑坡现场,危险区域周边已拉起警戒线、竖起警示标志。重庆市地矿局136地质队的驻守工程师王晓梅正与当地地质灾害专管员现场交流研判情况。各项后续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据打通镇平安法治办公室应急管理岗工作人员李开明介绍,镇村安排了专人负责值守和监测巡查,为防止转移群众因牵挂财物擅自返回,还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反复叮嘱,确保人员安全。
“为及时开展受灾群众救助,我们提前下拨100万元用于镇街购置应急救助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所需,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实施精准救助。”綦江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科工作人员祝鹏程说。
及时的物资救助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在暴雨中的日夜坚守。正是凭借一双“铁脚板”,他们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雨最大的时候,山路滑得站不住脚,我们打着电筒,一步一步往前挪。”谈起7月9日的排查经历,打通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爽记忆犹新,“深一脚浅一脚,裤腿上全是泥。”
“我都睡熟了,他们使劲敲门把我喊醒,说是要看屋头有没有出现安全隐患。”村民吴明亮说。
当天凌晨,罗爽和同事杨先林、周建以及驻守工程师王晓梅,顶着瓢泼大雨,在湿滑崎岖的山路上逐户排查。正是这次“拉网式”排查,为包括吴明国、吴明亮在内的18名群众赢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罗爽们”的坚守,是綦江区应对灾害的缩影。在这场区域性暴雨中,16名驻守工程师与市级专家深入一线识别风险点,21个镇街的150余名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轮班巡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市、区、镇街和村社区四级联动形成网格体系,累计出动1103人次,排查隐患点376个,紧急转移146人,共同构筑起一道高效协同的“人防”堤坝。
下一步,綦江区将加快构建“技防+人防+工程防”的地灾防治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一方面,推进采煤沉陷区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密监测设备安装,扩大感知范围,让技术预警更精准;另一方面,加强分级分类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党员、网格员的排查能力和群众的防灾意识;同时加快推进工程除险项目建设,最大限度消除隐患,减轻地灾危害。
通讯员杨晨配资盘网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